欢迎访问北京京云律师事务所-商品房维权律师团网站!

开发商虚假宣传:法律如何划定红线与追责路径?
首页 > 法律常识 > 虚假宣传
律所位置更多>
北京京云律师事务所地址
开发商虚假宣传:法律如何划定红线与追责路径?
  更新时间:2025-10-17  阅读:    咨询热线:136-9911-8490

  开发商虚假宣传:法律如何划定红线与追责路径?

  在房地产交易市场中,开发商虚假宣传问题屡见不鲜,从“地铁零距离”到“学区房承诺”,从“豪华精装”到“绿化覆盖率超标”,虚假宣传手段层出不穷。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购房者的合法权益,更扰乱了市场秩序。本文将从法律角度,结合2025年最新法规,解析开发商虚假宣传的认定标准、处罚措施及购房者的维权路径。

  一、虚假宣传的认定:从“主观故意”到“客观损害”的双重标准

  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》(2024年修订)第八条,开发商虚假宣传的认定需满足两大核心要件:行为违法性结果危害性

  1. 行为违法性:虚构事实或误导性表述

  开发商通过广告、宣传册、销售话术等渠道,对商品房的地理位置、配套设施、建筑质量、交付标准等关键信息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,即构成违法。例如:

  虚构配套:宣称“项目紧邻地铁口”,实际距离超过1公里;

  夸大承诺:承诺“交房即享重点学区”,但未与教育部门签订协议;

  隐瞒缺陷:未披露房屋存在质量瑕疵(如渗水、裂缝)或规划变更(如缩减绿化面积)。

  法律依据

  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第八条明确禁止经营者对商品性能、功能、质量、销售状况等作虚假宣传;《广告法》第二十八条进一步规定,广告内容需真实、合法,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信息。

  2. 结果危害性:导致购房者产生错误认知并作出决策

  虚假宣传需达到“引人误解”的程度,即普通消费者基于宣传内容产生合理信赖,并因此签订购房合同。例如:

  购房者因“学区房”宣传购买房屋,但子女无法入学;

  购房者因“精装交付”承诺支付高额装修款,但实际交付标准远低于宣传。

  司法实践

  法院在审理中会综合考量宣传内容的明确性、购房者的合理信赖程度及实际损害结果。例如,某开发商宣传“绿化率40%”,但实际交付仅25%,法院认定其构成虚假宣传,判决赔偿购房者差价损失。

  二、法律责任:行政处罚、民事赔偿与刑事追责的三重体系

  开发商虚假宣传需承担行政责任、民事责任及刑事责任,形成“处罚-赔偿-追责”的完整链条。

  1. 行政责任:罚款、停业整顿与吊销执照

  根据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第二十条,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对虚假宣传的开发商处以:

  一般情节:20万元至100万元罚款;

  情节严重:100万元至200万元罚款,并可吊销营业执照。

  案例

  2025年某市市场监管局查处一起虚假宣传案,开发商宣称“项目配套国际幼儿园”,但实际未取得办学许可,最终被罚款80万元并责令限期整改。

  2. 民事责任:解除合同、赔偿损失与惩罚性赔偿

  购房者可依据《民法典》第五百六十三条主张解除合同,并要求开发商:

  返还购房款及利息;

  赔偿装修损失、贷款利息等实际支出;

  支付惩罚性赔偿(若符合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五十五条“欺诈”要件,可获三倍赔偿,最低500元)。

  司法实践

  某法院审理的“学区房虚假宣传案”中,开发商未兑现学区承诺,法院判决解除合同,开发商返还购房款及利息,并赔偿购房者因子女转学产生的额外费用共计12万元。

  3. 刑事责任:虚假广告罪的入罪标准

  根据《刑法》第二百二十二条,若开发商虚假宣传行为情节严重(如涉及金额巨大、造成重大社会影响),可能构成虚假广告罪,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,并处或单处罚金。

  入罪要件

  主观上具有故意;

  客观上实施了虚假宣传行为;

  结果上导致消费者重大损失或社会秩序严重混乱。

  三、购房者维权路径:从证据收集到诉讼策略的实战指南

  面对开发商虚假宣传,购房者需通过证据固定、协商调解、行政投诉与司法诉讼四步走维护权益。

  1. 证据收集:锁定宣传内容与实际差异

  购房者应保存以下证据:

  宣传资料:广告、宣传册、户型图、沙盘照片等;

  沟通记录:销售人员口头承诺的录音、聊天记录;

  合同条款:购房合同中关于配套设施、交付标准的约定;

  实际证据:房屋现状照片、视频,第三方检测报告(如质量瑕疵)。

  提示

  若开发商通过微信、短信等电子方式宣传,需及时截图保存;若宣传内容涉及“学区”“地铁”等关键信息,可要求开发商出具书面证明。

  2. 协商调解:优先通过诉前程序解决

  购房者可先与开发商协商,要求其履行承诺或赔偿损失。若协商无果,可向当地消费者协会、房地产行业协会申请调解。

  优势

  诉前调解程序简便、成本低,且调解协议经法院确认后具有强制执行力。

  3. 行政投诉:启动市场监管部门查处

  购房者可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开发商虚假宣传行为,要求其:

 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;

  消除影响(如更正广告内容);

  处罚款或吊销执照。

  流程

  提交举报材料(包括证据、开发商信息等)→ 部门受理→ 调查取证→ 作出处罚决定。

  4. 司法诉讼:通过法院判决维护权益

  若行政投诉未果,购房者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,主张解除合同、赔偿损失等。诉讼中需注意:

  管辖法院:一般为房屋所在地法院;

  诉讼时效: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益受损之日起三年;

  举证责任:购房者需证明宣传内容与实际不符,且自身因此受损。

  案例

  2025年某法院审理的“精装房虚假宣传案”中,购房者提交了开发商宣传的“进口大理石地面”照片与实际交付的“普通瓷砖”对比证据,法院最终判决开发商赔偿装修差价及利息共计25万元。

  四、行业治理:从立法完善到监管强化的未来展望

  为根治开发商虚假宣传问题,需从立法、监管、信用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:

  立法层面:细化《广告法》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中关于房地产虚假宣传的条款,明确“学区”“地铁”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标准;

  监管层面:推行“广告发布前审查”制度,要求开发商提交宣传内容真实性证明;

  信用层面:建立开发商信用档案,将虚假宣传行为纳入征信系统,限制其参与土地竞拍、融资等活动。

  结语

  开发商虚假宣传不仅是道德问题,更是法律红线。购房者需增强法律意识,主动收集证据、依法维权;监管部门应强化执法力度,形成“发现一起、查处一起”的高压态势。唯有如此,才能构建诚信、有序的房地产市场环境,让购房者“买得放心、住得安心”。

温馨提示:

有法律问题为节省您的时间,建议您拨打我们的免费律师服务热线:136-9911-8490 与专业律师及时沟通,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解答。

免责声明: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网站管理员,我们会给与以更改或者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咨询热线
/ support hotline
136-9911-8490

邮箱:

电话: 136-9911-8490

地址: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恒基中心1座4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