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北京京云律师事务所-商品房维权律师团网站!
售后返租纠纷中,开发商的“连带责任”边界如何界定?
“你买房,我返租,十年坐享收益”——这类宣传语曾让无数投资者心动。然而,当开发商拖欠租金、商场经营惨淡时,购房者才发现:合同上的“返租承诺”可能是一张“空头支票”。在售后返租纠纷中,开发商是否需为欠付租金负责?本文将从合同相对性、表见代理、公司人格否认三大理论出发,结合最新司法判例,解析开发商的“连带责任”边界。
一、合同相对性:开发商的“免责盾牌”?
在典型的售后返租模式中,购房者与开发商签订《商品房买卖合同》,再与商管公司签订《委托经营管理合同》。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,开发商仅对买卖合同负责,商管公司对返租款项负责。若商管公司违约,购房者能否突破合同相对性,要求开发商承担连带责任?
司法实践分歧:
支持连带责任:部分法院认为,若开发商在销售过程中以“高回报”为卖点,且商管公司与其存在关联关系(如股东重叠、办公场所混同),可认定开发商构成“表见代理”,需对返租欠款负责。例如,南京中院在某案中指出,开发商与商管公司法定代表人相同,且返租宣传资料由开发商发放,构成“共同行为”,判决两者承担连带责任。
反对连带责任:多数法院坚持合同相对性,认为购房者作为理性主体,应知晓返租合同主体为商管公司。例如,东莞中院在某案中驳回购房者对开发商的诉求,理由是“合同条款明确约定返租方为商管公司,开发商无支付义务”。
法律依据:
《民法典》第一百七十二条:行为人没有代理权、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,仍然实施代理行为,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,代理行为有效。
《公司法》第二十条: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,逃避债务,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,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。
二、表见代理:开发商的“行为外观”责任
表见代理的认定需满足“行为人无代理权”+“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”两大要件。在售后返租中,开发商的哪些行为可能构成表见代理?
宣传资料混淆主体:若开发商在销售资料中同时使用自身与商管公司logo,或承诺“开发商保障返租”,可能使购房者误认商管公司为开发商代理人。例如,厦门某案中,法院认定开发商宣传册标注“十年返租,开发商担保”,构成表见代理。
人员混同:若商管公司员工同时以开发商名义与购房者沟通返租事宜,可能构成职务代理。例如,武汉某案中,商管公司经理在签约时使用开发商名片,法院判决开发商承担连带责任。
资金流向:若返租款项实际由开发商收取或支配,可能证明两者财务混同。例如,重庆某案中,法院查实商管公司账户与开发商账户存在大量资金往来,认定两者人格混同,判决开发商承担返租责任。
三、公司人格否认:开发商的“穿透责任”
当商管公司为空壳公司,无实际经营能力时,购房者可依据《公司法》第二十条,主张“刺破公司面纱”,要求开发商承担连带责任。司法实践中,法院通常从以下方面审查:
资本显著不足:商管公司注册资本与返租规模严重失衡。例如,某商管公司注册资本仅50万元,却承诺向数百名购房者支付每年超千万元租金,法院认定其“资本显著不足”。
业务混同:商管公司与开发商共用办公场所、人员、财务系统。例如,南京某案中,法院查实商管公司无独立办公场所,所有合同由开发商法务部审核,判决两者人格混同。
目的不当:商管公司设立目的仅为转移债务。例如,某开发商在返租纠纷爆发前,将优质资产转移至关联公司,留空壳商管公司应对诉讼,法院认定其“滥用公司独立地位”,判决开发商承担连带责任。
四、风险防范:购房者如何“固定证据”?
为在纠纷中主张开发商连带责任,购房者需在签约阶段注意以下证据固定:
宣传资料留存:保存开发商发布的广告、楼书、沙盘视频等,尤其标注“返租保障”“开发商担保”等内容的资料。
签约过程录音:若开发商人员口头承诺返租由其负责,可录音取证。例如,东莞某案中,购房者提供签约时开发商经理“返租肯定没问题,开发商兜底”的录音,法院采纳为表见代理证据。
资金流向追踪:要求开发商提供返租款项支付路径证明,若款项实际由开发商账户支出,可证明财务混同。
商管公司背景调查: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商管公司股东、注册资本、诉讼记录等,若发现其与开发商存在关联关系,可主张人格混同。
五、典型案例:开发商连带责任的“司法尺度”
案例1:南京虚拟商铺返租案
事实:开发商销售虚拟产权式商铺,承诺由商管公司统一返租。后商管公司拖欠租金,购房者起诉开发商。
法院认定:开发商与商管公司法定代表人相同,办公场所混同,且宣传资料标注“开发商保障返租”,构成表见代理,判决两者承担连带责任。
案例2:东莞空壳商管公司案
事实:商管公司注册资本50万元,无实际经营,返租款项由开发商账户支付。购房者起诉开发商。
法院认定:商管公司“资本显著不足”,与开发商财务混同,依据《公司法》第二十条,判决开发商承担返租责任。
结语:穿透“返租迷雾”,守护投资安全
售后返租纠纷中,开发商的连带责任并非“绝对存在”,但亦非“绝对免责”。购房者需在签约阶段保持警惕,通过证据固定、背景调查等手段,防范开发商通过“合同相对性”逃避责任。司法实践中,法院正逐步强化对弱势购房者的保护,但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——理性投资、依法维权,方是破解“返租陷阱”的关键。
有法律问题为节省您的时间,建议您拨打我们的免费律师服务热线:136-9911-8490 与专业律师及时沟通,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解答。
免责声明: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网站管理员,我们会给与以更改或者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下一篇:返回列表
邮箱:
电话: 136-9911-8490
地址: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恒基中心1座4层